菜单栏
首页» 讲座速递

2010级公共管理博士朱卫国预答辩通知

发布时间:2018-04-05   浏览量:
  

 

主讲人:朱卫国
时间:9:30-12:00 
地点:后主楼2026会议室
评议人:
内容简介:
  

博士生姓名:朱卫国

 

年级专业:社发院2010非营利组织专业

 

导师姓名:陶传进、张秀兰

 

预答辩时间及地点:

201845日上午9:30-12:00,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026会议室。

 

论文题目: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扶贫工作中合作社的角色张力研究

 

答辩简述(600字左右):

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其设立的目的和内部的治理方式具有巨大的弹性和张力,既能够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够实现促进成员间公平和民主治理的理想。合作社被认为是区别于公司和NGO的第三种市场主体,也被视为是政府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治理结构。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专业合作社独立的法人资质和市场主体地位,开启了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纪元。到20174月为止,依法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已经达到188.8万家,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治理结构以及扶贫攻坚计划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合作社中,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体。社员的参与结晶出合作社的实体,而社员的参与包含了业务、资本和管理三个维度,社员在三个维度上参与,使其形成了惠顾者、所有者与管理者三种角色。理想的情形是,惠顾者、所有者与管理者实现了必要的结合和微妙的平衡,从而凝聚为符合初衷的经典范式。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治理结构和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特殊国情,中国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对理想经典范式的偏离。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论文在考察中外合作社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社扶贫实践的四个项目案例,分析扶贫运作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综合考量左右目前合作社发展的各种力量,提出如何在实践中改善合作社的运作和治理。在理论上,则是将合作社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来进行分析,通过运用陶传进教授“社会企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变动关系”的模型,拆解透视各种目标价值和张力元素,分析如何在现有的实践中,面对能力上的挑战和现实风险,以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最大化。

鉴于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含义与合作社宗旨的天然契合,论文以此作为目标工具,来格物当前的合作社发展现实,追求一种接地气的理想。本研究不但对中外合作社发展的路径和理论进行全面梳理,还将对目前国家的扶贫攻坚模式、新兴超巨型公司Super firm(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的农村化战略中的电商扶贫模式、以及民间有志之士借鉴日本、韩国的综合农协而进行的试点探索等进行考察,厘定出数字经济和共享生态,中国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预答辩组成员(3-5人):

邓国胜(主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刘培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韩俊魁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导。

 

答辩秘书:张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