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教学培养

2018级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王翔君答辩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7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王翔君

 

年级专业:2018级公共管理

 

导师姓名:傅昌波

 

答辩时间:2023128日(周五)上午9:30

 

答辩地点:后主楼2226会议室

 

论文题目:中国政策试点的复合互动过程研究:以福建光泽县参与无废城市试点为案例

 

简    介:

 

作为公共治理常用的工具,政策试点在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不可或缺。通过政策试点增进公共治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革新和结构优化的秘诀之一。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在高异质性基础条件下兼具效率与稳定地推进改革,兼顾改革可能触及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至关重要。在此逻辑下,以试点方式实现政策创新,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研究将政策试点作为了解“中国之治”的重要视角以地方试点中的多重复合互动为核心内容,探究新时代中国环境治理创新试点政策提出和落实的过程,揭示以政策试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创新的逻辑和机制意图呈现当代中国政策试点新的实践样态。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中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县域试点:福建光泽县为典型代表,聚焦中央与地方在政策试点中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剖析互动过程的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尤其关注到地方积极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试点的启动与确定、落实与创新、总结与扩散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地方行动者的理性认知、政策执行与行为策略的深描,概括提炼出竞先—合议型互动、复合—穿透型互动、竞胜—共赢型互动三种不同的互动形态,构成对政策试点复合互动的解释机制,为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环境治理创新提供崭新视角。

 

研究指出,运用政策试点来应对中国地域复杂、情况多样且制度体系尚不协调等情况所带来的重重挑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企业和社会、研究者与实践者等多重主体复合互动的创新过程。环境治理领域的政策试点能否成功,取决于政策制定部门对新领域、新议题、新做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政策塑造过程中对地方创新成果的选择性吸收。唯有平衡“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实现自上而下的权威性与自下而上的自主性的统合,发挥“政府有效性”和“社会有效性”的积极协同效应,才能让政策试点实现测试压力、验证效率、避免盲区、建立模型、形成经验等多重功能,成为公共治理创新的有效工具。

 

答辩组成员:

 

宋贵伦(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志明(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显阳(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秀峰(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冰(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答辩秘书:社会学院博士生 简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