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国际化» 国际交流

中国社会力量应对尼泊尔、厄瓜多尔地震人道援助工作机制总结会议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6-12-19   浏览量:
  

20154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2016417日,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灾害给两国带来巨大冲击。在两次强震的应对中,中国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都迅速开展了多元化、系统性的响应。我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助工作,并与联合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开展了较大规模参与的跨国紧急救援、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为进一步总结相关工作,探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参与国际灾害应对及人道工作的中国路径,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救助儿童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R+实验室)协同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于20161217日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社会力量应对尼泊尔、厄瓜多尔地震人道援助工作机制总结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一直在开展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国际灾害风险管理及人道援助工作的创新研究。2015年即会同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共同开展实践协同和行动研究,整理发布了《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机制和国际化路径:尼泊尔地震的经验与启示》。201612月,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救助儿童会、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国家办公室等机构的支持下,再次协同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机构的相关专家和社会组织代表分别组成两个调研组,前往尼泊尔进行调研与走访,通过与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尼泊尔本地一线救灾组织、中国大使馆及中资企业、华人社团等交流以及对受灾社区的探访,为国际人道救援体系增添情境化理解,明确国际灾害救援行动的空间和挑战,探索中国社会力量对国际灾害救援及人道援助工作更好的参与方式。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在“中国社会力量应对尼泊尔、厄瓜多尔地震人道援助机制总结会议”上报告了成果。

简短的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尤建华致辞表示,国际灾害援助不仅是传递救助行动,也是在完成中国精神的传导。中国民间力量走出去,将让友好邻邦切实感觉到“一带一路”共同体的行动温暖。基于此,走出去的民间力量需要转向国际社会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和工作模式,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共享、共建、共商的原则。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在致辞中指出,在面对重大灾害时,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日趋完善,离不开学术和社会力量的蓬勃发展和共同努力。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总监张红霞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国际化和国际灾害救援对尼泊尔社会带来的改变,并以此鼓励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的组织和机构为受援国带去正向和积极的影响。

来自商务部、民政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联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相关部门,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及各个具有国际灾害援助经验的救援队、基金会和地方救灾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第一部分由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张强主持。调研组成员对在尼泊尔访问的机构的运作模式和震后工作进行了梳理报告,包括联合国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组织救助儿童会和尼泊尔本地组织“改变尼泊尔”。三个报告勾勒出尼泊尔地震国际灾害人道援助体系中的不同主体及其生态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京主持了会议的第二部分。其间,调研组成员对参与了尼泊尔地震恢复重建期工作的中国社会组织进行了第三方视角的案例报告,对借助国际网络和当地组织进入受灾社区输送援助的爱德基金会,以及在当地注册办公室开展多类型项目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进行了工作模式介绍,并指出了两种模式面临的挑战。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总干事张炳钩介绍了救灾委在厄瓜多尔地震期间进行的中国社会组织行动协调工作,这是又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的模式探索。

下午,在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李雪峰教授的主持下,尼泊尔政府社会福利委员会理事Rakesh Hamal先生对尼泊尔政府对国际人道救援力量的管理和支持进行了系统介绍,为理解国际人道机构在尼泊尔的行动环境提供了关键说明。随后,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韩自强博士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的驱动力、路径和挑战作了报告,并指出,此次社会组织参与尼泊尔地震应对,为审视中国灾害治理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都可从中获得进一步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多途径完善灾害治理体系的启示。

绿舟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中国扶贫基金会、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香港乐施会等机构在闪电发言环节分享了参与尼泊尔地震响应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社会组织继续参与国际人道援助的思考。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世界咖啡馆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分组参与话题,对中国社会力量如何理解国际人道援助经验、可能对国际人道援助体系作出怎样的贡献、需要作出怎样的调适以及需要怎样的支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多元的意见汇集成丰富的思考线索和行动建议,也进一步厘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灾害风险管理及人道援助的社会参与国际化路径,为我国民间外交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冠军论坛白菜大全cm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